跳过正文

从这里开始 —— 当我在谈创作,我到底在谈什么

·2755 字·6 分钟·
目录

如今一颗种子发了芽

不知什么时候种下

时过境迁 斗转星移

哪缕风发现了,它的新芽

开始
#

许多事情的开端,你缓缓讲来,只觉得是一部有着漫长片头的电影。是该从新年愿望讲起,还是该从去年发生的事情讲起,还是从儿时蹲坐在书店讲起,我总觉得,现在发生的事情,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开始写作,并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不过开始把自己的写作看作是创作,倒感觉是件今年才有的新鲜事儿。我没有在为了什么而写博客,只是写了许久许久的日记之后,有个契机,又有了一个念头,或许可以开始写写看了,以下我要讲述的,是一团毛线一般的生活中突然被我挑起的一个线头,下面也还藏着许多线头。

2025年4月,我在 Buffalo “流浪”。没有社交,没有车,天天在家,我突然多了很多时间。想看的剧一部接一部地看完了,游戏一打就是大半夜没个结束的时候,好疲倦。在自由的大片时间里,我又开始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思考起创作来。

一旦开启这个清单,生活多了些彩色的乱麻。咖啡师的课程学了一些,古典音乐的赏析听了几首,用来做网页设计的Figma的发布会也开始不断的在我的小红书出现。我也不在乎真的有什么结果,所以坚持不了两天,又想换一个学学。突然有一刻我意识到,这么多兴趣七零八落,我坚持不懈的,好像只有写我的日记。

(当然,日记或许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词。虽然篇篇抬头就是日期,偶尔也一时兴起写上今天的天气,但总归没有遵循个“每天都得写”的法则。借用英文的说法,Journal 或许更为贴切,翻译的话,实在难以找到贴切的词语,或许“随笔”这个带有一点近现代味的词语还算合适。)

在写下关于Nao的日记后,我重新看了看,或许,这是我想要放进我的赛博空间的第一篇“创作”。因为它正就是与创作有关的话题。

Nao 是谁
#

我在 Youtube 上关注的人就没几个,常看是慢生活博主。这样的生活博主有很多,内容要归纳起来真没什么特别,就是些生活琐事。我浏览和观看的,是一些某种感觉自己在生活中缺乏的一致性,有时也很难找到自己想要关注的、一直观看的那双注视着自己生活的眼睛。翻来覆去挑选,最近关注了一位名叫 Nao 1 的日本女生,她吸引我的,或许是那在她身上异常协调的黑色服饰,和与之形成对比的,在我感觉下来,是米黄色的生活方式。有一条最近的视频,她外出看了一个画展,买了一本新书,去咖啡馆,读完了另一本书。她在字幕里写下,最近她没有什么输出的创意,所以都在增加输入。

那个瞬间我有些出神,捕捉到大概几年前明显地有过相似的感触,从此刻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曾经某一刻的我感觉,我想要看书,我需要看书。那时我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上学,感觉自己对未来的路径很确定,当下的感受却很迷茫。我当然知道我每周得学习,拿到研究生的毕业证,之后拿到工签,找到工作,经济独立起来,顺便凭借自己的一腔散漫的好奇心,顺其自然在职业上发展。我心底其实对这个未来感到满足。但我又觉得有什么不对。

生活中一件一件事围着我,就像车流围绕着城市,你不仔细去听,都不觉得它们存在。但一静下来,就能听见那些打破宁静的噪音。我记得,有一个学期,我额外地忙碌,两门课的due date几乎是重叠的。两周一次,我一周在自己达不到的高要求中烦躁地完成功课,另一周在报复性地放纵自己沉迷在虚拟世界。比起学业上的压力,我更多的是对自我面对这些事情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大概就是那时候,我觉得,我得看书吧。我不知道我想要的,其实是一个那时的自己创造不了的解。真的想到要输出,让当下的我成为未来过去的我时,我却又觉得自己像一个空的容器。这个过程,我没法从自己的记忆里,掏出任何一个真正想要分享的想法,然后再从我的记忆里,掏出点我会的技巧,把那“无”的感受和“无”的技巧变成我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在想象这一步放弃了完成;放弃了完成,就等于从背包里掏出什么东西放在地上。我有时非常清醒的知道,事物不是只有无和有两个状态;但有时,只是让自己的情绪漂浮在疲倦的当下,批判自己是不是永远无法拥有。

所以,当我在谈创作,我到底在谈什么
#

作为一个接受较少美育的普通人,我对艺术的理解尚且停留在世界著名作品,在人生中更是对创作这个词则更是感到陌生。我倒是一直作为文化的消费者存在,阅读感兴趣的书或者电视剧。但创作和艺术像是咒语,我现在也不敢清晰的写出我对这些感受的定义。艺术和创作是个人表达吗?还是个人表达之后被受众选择的?或者是更多模糊概念的堆砌?大众今天所声称是艺术的作品,大多陈列在美术馆里,或者在某个画廊,悬挂在空荡荡的空间,有时,城市里的空地象征着一种权力。如果诚实地描述我对这两个词的感受,一定要达到某种我根本看不见在哪的标准,才能称之为创作或者艺术。在这样的感知下,我今日所思所写,究竟是在创造什么属于我的作品,还是只是人无聊的消遣呢?什么是又属于我的声音————万千种声音已经将我裹挟,把我划分得七零八碎,哪一片都不是全然的我。

不过,在某些时刻,我又清晰地感受到,生活的每一片突然反光的瞬间,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我翻开一本书,我走近某幅画,我爱上一个人,那一刻我与世界融合的感受。那感受是最珍贵,以至于我无论是在输入,还是在输出,那迫使我做出选择的,能划分出我与非我的,即使是混乱得不得了,融化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的,感受。我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与微微颤抖,我的眼眶又开始湿润,我在那些瞬间沉默着,遗忘了所有其他的时间。

但是,我们聊的是创作。创作不总是这样感动的过程。了解得越多,我便越确信,那些公认伟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仅仅由浪漫化的瞬间诞生。我极度地失落和迷茫的是,我无法因为我存在就创作,也无法只是从创作中而感受到我这个人的存在。当你想要去找寻它,它便成为空气,化作回忆不起来的回忆。当我看进我自己,无法说出我拥有什么。语言在我的心里打转,我无法确定,谁是我何时捧起的那本书、是我何时浪费掉的时间。日记里顺着笔尖留下的一笔一划,我不为被阅读而写。唯一可能的观众是我自己,我甚至不知道它能流向何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一直流淌。空空的。

《空洞骑士》
#

有一个游戏叫《空洞骑士》,是我的人生游戏。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头颅面具的小骑士,漫无目的地走到一个小镇,又去没有地图的地下世界探险,如果没有地图商人,即使走遍王国的每一个角落,它也照样什么也不知道。但在没落的地下王国里,它在途中拥有了它的使命,又在使命的轮回中,再度成为小镇的新访客。这个故事有一种暗喻一般的人生观,有时候我也很难区分,到底是它塑造了我,还是我遇见了它。

自我是空空的容器。但如果,只是空的容器,我的眼泪无法流淌出来,文字也不会一直一直出现在日记本里。其实水源在生命里,从来都不曾枯竭。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却又可以一再漫游在这世间。直到我遗忘了主题,重复了旋律。直到我把这些在脑海里重复的思绪,变成一个虚拟的存在,氧化在这里。

Reference
#


  1. N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