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正文
Background Image

两次忘记和 Life Coach 的预约之后

·34 字·1 分钟·

写情绪是个很适合在日记里而不是在博客里写的东西,我的电子日记就像是我的情绪容器,毕竟我的大脑不是很喜欢记忆这些瞬间。

关于两次错过预约这件事,其中的焦虑非常像是对曾经自我环境的共鸣。我不喜欢错过事情;错过了,也很少去记忆这种很强烈的突然的情绪。它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我已经对这种责怪的感觉痛苦到麻木。

我想公开地记录这种感受,就像是想在黑暗的沼泽里点一盏灯(不能是煤油灯会爆炸的)。做人的感受是孤岛,不讲出来,不读到,就像是一个人前行。最近读的一本书叫《空洞的心》,里面说十二部戒酒会第一句就是“我们xxx”。 作者写道,这里用我们是因为如果用我的话,会让人觉得自己是孤身一人。

可能我不再想在当一个在这样艰难情绪上孤身一人的人。当然,更多的情绪其实被我潜藏在社交面以外的部分,经常感觉自己就是想要活成一个很酷的人,这也没办法,我暂时还是比较喜欢那样。

错过一次对我来说已经很难受。我曾经错过过一次牙医的预约,那时我在找工作。电话里的声音告诉我,我得交五十刀的罚款。对当时的我还是挺大一笔钱的,我以为内耗是因为我心疼钱。然后就是这一次。

星期二的下午,我窃喜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不用在公司上班。打开电脑,一封邮件让我冷汗直冒。和当初在日本看见护照上签证过期的感觉有点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如果坐在电脑前的是一只猫,你应该能看见背后炸起的毛。背后传来了一阵寒风。

看见V的邮件,我立刻明白自己又忘记了今天早上的预约。有时候生活里的琐事就像是惊喜盒子里弹出的小丑,大部分的时候都一笑而过,但有时候冷不丁吓你一跳。我感觉自己经常在很多事项里徘徊,有时候又记不起来打开日程本或者日历把它放在那,就在杂乱的事物中就地一躺。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我和V一共就不过三四回预约,还都是她免费提供的 session,我竟然已经第二次忘记了。

客观来讲的原因我可以洋洋洒洒分析一通,但面对我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分析只不过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那些原因都在面向别人的情绪做解释,对着自己的疏忽开脱。啊,当然我原本不必这样想,可是作为一个会这样想的人,分析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故事中那个努力堵住耳朵的人,钟声早就在心里响起。那钟声自然非常熟悉,在无法堵住耳朵的时候,我大概早就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以至于它自动播放循环得十分顺畅。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激起了我骨头的战栗。这样说毫不夸张,我就像在心里播放恐怖片。

在我还记得的部分,我非常担心 V 会因此对我产生厌恶。我无法克制地想象她的失落,或者不满,或许会对我说明,又或许不会,但只是在心里对我失望。乐观的想象会在此时介入,我又想起 V 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或许她可以处理这样的情绪,就像理想的我自己也可以处理(或者不以为是)一样。我的意识以一种高速摇摆着,就是那种闪过万千个念头的感觉,那种早上闭上眼睛做了一个很长的梦,睁开眼睛发现才过了五分钟的感觉。

我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不愿意坦诚这些未经处理的念头的人,毕竟这样的纠结大多时候也只是“你想这些干什么”。我也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结论,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样想的原因。能察觉到这个状态是我的情绪在剧烈地起伏,可以录制自己这些念头然后拿出来重新回忆,是近几年才学会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这些想法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出发点是”我要解决这个事情,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事,所以我要做点什么。“然后在头脑中展开会议辩论大赛。

V 或许会给我一个反馈,但在那之前我得先要回复她的邮件。然后她或许会礼貌地警告我不希望这件事情再发生,或者会提出一些举措让我对她产生的情绪负责。现在打下这串字的我当然已经知道这其实不会发生,但我面对着不确定性,觉得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的念头已经直接呼啸而过开始思考怎么解决一封根本还没收到的回信。

但在那之前,我得先回复邮件,这一切才会发生。我慌忙地写了一行字表示歉意、解释自己然后点击了发出。但英国还在深夜,V 不会看到这封回信,理论上来讲我慌乱得完全没必要,倒像是想要不想要在想这件事情,所以迅速的结束这个不适的场合。

在我点击发出之后,我的慌乱好了一些,有心思来细细看看自己的不满。解释一行其实在社交场景下已经足够,多写许多小作文反倒会因为我的不安而给对方带去负罪感。但我没有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我和她的关系接近咨访关系,探讨的正是我无法直视的自己情绪的课题。

故事的最后

我随后又发了一封邮件,提出了付费咨询的想法。我想来是有些愧疚,希望我的失误可以被弥补,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仍然希望和 V 咨询的前提下。V 回复了我的邮件,表示她完全可以理解之前我错过的状况,并希望可以讨论一下我们之后的时间,要不要改约到我的晚上,这样我就不会因为要提前设闹钟早起而错过。

在接下来的 session 中,我们谈到了其中的感受。说到咨询一类的活动,因为我一直是一个把感受语言逻辑化的人,所以其实很难在咨询中脱离这种惯性,聊的内容大部分也就忘记了。但对我而言,很少有关系会每次都问我,我的感受是什么。那些言语背后的部分,我觉得谈一谈它们很难改变任何我已经根深蒂固地行为逻辑。

很难想象出这样“无用”的对话,“你感觉怎么样”,“很愧疚“,“有什么类似的经历吗”…… 一切只为关系本身而存在。而我的情绪,可以不是“寻求安慰的”,也不是“利用他人的”,而是只是为了存在的。

在两次错过咨询之后,我还是会感到慌张,对着生活有些忧虑,就先这样活着吧。

Reference

图源